再读《俗世奇人》

less than 1 minute read

Published:

取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系列的文章一直是义务教育阶段我特别喜欢的课文或者阅读材料之一,印象里有泥人张,杨家茶汤,还有刷子李,不知道现在的课本里还有没有这些短小精悍却又趣味横生的烟火短文。

《俗世奇人》系列一共有三册,前几年看了第一册,今年看到微信读书出了全三册的版本,就将后边两本也看了。虽然这两年因为信息流和工作的缘故,阅读能力和欲望显著下降了,但还是很快就一篇一篇看完了,因为信息密度大,故事有趣,配图很诙谐,还能管中窥豹一下处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天津卫。那个时代的天津卫确实是一个讲故事的好背景——各方势力盘桓,官府,租界,军阀,洋人,大小混混,手艺人,长春会(此处详见《江湖丛谈》),码头帮派,以及占最多数的底层劳工。其中孕育了无数的民间故事与冲突,例如后世流传的混不吝的天津混混形象,徐浩峰的武林系列也多基于天津卫的武行背景。

扯回来,这次看《俗世奇人》,还是看出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义务教育阶段挑选的短篇还是比较简单,或者说这几篇都没有那么现实主义的结局(我不想用“正能量”这个令人作呕的词)。但完整地看完三册之后,其实还是能感觉到这些奇人背后为了谋生的艰难。

例如在《弹弓杨》里,手艺人谋生的三不管地带的描述是这样的:”比如三不管这地界,看上去挺好玩,演武卖艺、打鼓唱戏、算卦卖药、剃头打辫全聚在这儿。各种能人高人超人也都混在中间。可这里绝非乐土,所谓三不管,一是乱葬乱埋没人管,二是坑蒙拐骗没人管,三是打架斗殴没人管,还有混星子们野狗一般窜来窜去,一个比一个恶。要想到这儿找口饭吃,不问南北,不懂江湖,就叫人抓起两条腿扔进白河里。“ 这就很符合《江湖丛谈》里对长春会的描述了,也可以从交叉验证里看出冯骥才真的对天津卫底层生态有非常深入的了解。

在这种环境里,手艺人要混口饭吃,不止要有本事,还要能在三教九流盘根错杂的斗争环境里站住脚,要么对别人狠,要么对自己狠,要么就是有大靠山。

像弹弓杨,就是靠一句“谁欺负我,谁欺负人,过了头,我给他‘换眼珠’,只换左眼!”吓住了折腾人的混混。没有武艺的手艺人要立得住,就得对自己狠。从书中可以看出,天津卫的同行竞争手段残忍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很多都是冲着砸饭碗甚至杀人来的。《崔家炮》里头:“可是人有能耐,就有人忌恨;有人叫好,就有人使坏。崔老大向来把用来演示给人看的两响,放在身后的小桌上。没想到叫人悄悄用针锥扎透了膛,上下两截变成一截,两响变成一响。崔老大哪会知道,待他随手从身后小桌上拿起一个两响,手里握紧上半截,用香头一点药引心,上下立时一块儿炸了。崔家炮凶,两响一块炸更凶,这一下手掌炸烂,大拇指飞上屋顶。不久,福神街却传出一句话:“这沿儿庄的两响不能买,两响里边火药连着,弄不好要人命!””。最后崔老大“只见他原先左右两手干的事,现在换成一个手。左手没了大拇指,用它点火。右手还是先握住两响的上半截,点着炸了之后,松手向上一颠,炮儿翻了个儿,手一抓,正好握住炸开的这头,再叫另一头在同一只手上炸开。他变了一招。变得更险、更奇、更绝,却同样稳稳当当,万无一失,这就叫人更服了崔家炮。可是他有怎样的熊心豹胆,冒多大险,才换上了这一招?”

至于大靠山就更好理解了,像龙袍邓,送礼陈四,黄金指,何老三,起起落落都是权贵人士一句话的事儿,在民间几年甚至几代人积累出来的影响力和市场,到最后不如大人物一句话,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几千年下来的传统了。

做点小生意养家,要练一手别人没有的绝活,要有靠山,要上下打点喂饱大小混混,还要面临残忍的同业竞争,这就是鱼龙混杂的天津卫。很显然,那些有组织的混混帮派,工人同乡会,行业协会,一层层地榨干了没背景没靠山的小人物,而这些团体成立的目的,其实大多也是为了抱团生存,应付更高层面的盘剥。书中常说天津卫”藏龙卧虎,能人辈出“,其实就是过于激烈的竞争与剥削导致随机的厄运过多,以至于就算在一个行当里混出名头,也是有今天没明天。

冯骥才的传记一向写得很好,也很现实主义。现在在读后边的《无路可逃》,《一百个人的十年》,和《凌汛》,不过应该不会写读后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