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s of The Matrix Resurrections
Published:
一个老粉对2021年上映的黑客帝国续作的一系列感受。
初见
大概在小学的时候看了黑客帝国三部曲,被当时先进的特效场面和流畅的打斗动作震撼到。复制与追杀,子弹时间,以及各个武术流派的招数交叉,在那个时候的电影,哪怕是引进的配额片里,都是从没看到过的。 额外地,沃卓斯基们对水在镜头里的作用有独特的理解,于《V字仇杀队》里也有展示,不过最经典的依然是Matrix三部曲的消防龙头下和暴雨中的战斗场景。
原作剧照。
从场面上来说,当时的国语片几乎看不到这么有张力的画面。国内后来的大导演们还在摸索自己的美术风格:张艺谋的黄土地风格已经成型,但团体操和新式武侠还没搞明白(直到前两年还在实验,例如《影》);张凯歌的单个镜头很漂亮,但整体割裂,故事讲不好(至今如此);冯小刚还在用王朔的本子,拍的与其说是电影不如是超长小品;至于侯孝贤,杨德昌,姜文们,当时的电影院和影碟店都还不是他们的地盘。至于当时风靡的港片,王晶,成龙,周星驰们风格成熟,但作品多以小桥段见长,而非整体立意与大场面调度。银河映像时期的杜琪峰倒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作品,例如《神探》和《以和为贵》,可惜后来北上后再无新意,感觉黑社会系列的第三部是拍不出来了,倒是银河映像的老班子后来还有一部《树大招风》作为绝唱。
《树大招风》的最后一幕,三人聚首而不自知,命运仿佛早已注定。
港片与合拍片的打斗虽然也漂亮,但是更多的是为打而打,尤其是以洪金宝成龙为首的一班龙虎武师出身的演员,但凡是他们的电影,剧情再不合理也一定要多打两场漂亮的,就像印度电影里必有歌舞一般,强行让观众感觉值回票价。我一直觉得香港的动作电影成也武师,败也武师:一开始全学邵氏,讲究一个拳来脚往和罐头音效,从大刀王五一路打到警察故事;后来武打片没人看,狄龙都当不成大哥了,就都去拍警匪;再后来警匪也没人看了,加上市场变化,一下子就死透了,到现在来来去去还是只有当年那帮拍警匪的老面孔。大陆片那会儿没有执着于复制李连杰反而是一件好事,电影创作的多元化可以很好地对冲市场变化的风险。
后续
扯回来,一部好作品一定是能让观众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看到不一样的内容的。中学后,我相对更多地接触了电脑和网络,学会了用洋葱路由,上公共文件服务器,访问各种奇怪的论坛,接触了一些脚本小子,甚至在2012年左右就知道比特币的概念。那个时候又看了一遍《Matrix》三部曲,关注点就在于剧中对于“母体”,“选择”,“回收站”,“可能性”等概念的阐述和设计之上了,后来又受此影响,补了一大票反乌托邦派作品,包括《攻壳机动队》,《银翼杀手》,《EVA》等。
《银翼杀手2049》里的“人机交互”。
这几年倒是没有再看一遍,但是有认真玩了《Cyberpunk2077》,强尼银手的摇滚角色塑造以及二位一体的设计还是很棒的,而且对托拉斯的形象塑造不像很多当代作品那么生硬,而是有点《生化奇兵》的感觉,沉浸式体验时的那种无力感真的挺强。在全结局通关以后,虽然故事已经结束,但总感觉还差点什么没有讲到,最后阴差阳错地在这个续作里补完了。(至于《John Wick》系列,为了生活接这种活,不寒碜。)
观前
大概是在21年9月初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续作的预告,还有一个很酷炫的官方页面,当时真的感觉非常惊喜,兴冲冲地跑去看了还给朋友们安利。但是过了几天仔细想想,按照现在的市场环境和华纳的尿性,这部铁定是狗尾续貂,压根不可能按照原作的定位去拍一部符合期望的作品出来。这年头谁不喜欢合家欢爆米花,哪还有观众愿意一坐两三个小时去听一个制作成本高昂却负面晦涩的故事;炒CP,谈多样性问题,搞脱口秀,都是比赛博利维坦更好的文娱投资选题。
当时宣传页上的”Choose A Pill”。
但说到底,一个合格的粉丝就应该有面对系列作烂尾的勇气,所以还是决定拿一大块时间出来看这部续作。因为有庵野秀明这样的前车之鉴,单纯的烂尾都不会算是什么太差的结局。
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后来虚幻五专门出了个联动短片,又恰好赶上Epic的圣诞活动,我就把新版本的虚幻引擎下了回来,捣鼓了一下宣传里的新特性。只能说我好像确实忘了怎么写游戏的脚本逻辑了,连个最简单的Demo都没改出来。
影评
开局是一个常见的好莱坞套路,像007,谍中谍一样,用一个典型的冲突短片做开场带动情绪并展示出场人物。正当我这样想的时候,青涩版Morpheus突然就出来了,然后镜头就切到了Mr. Anderson这边,开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从这里开始,几乎就是粉丝向的的番外内容了:Anderson成了与周围格格不入的顶级游戏制作人,开发了闻名的Matrix三部曲(在前作里这个角色可是逼格满满的设计师),被老板施压,灌咖啡,见心理医生,吃蓝色药丸,上跑步机,洗澡,开冗长的会议,并附带三部曲名场面的闪回;公司宣布Matrix重启之后,大家开始一起吐槽老东家,吐槽市场部,吐槽非要拍续集,每个人开始说自己对Matrix重启的理解;在咖啡店遇到了似曾相识的成家后的Trinity,而且名字成了烂俗的Tiffany,仿佛过去的经历都只是中二时的幻想,人到中年才开始面对现实。
《局外人》Matrix版,我觉得非常棒的一个镜头。
这一段剧情把创作的过程和三部曲的成功进行了解构,从另一个角度剖析了创作者在意识到自己很难再创造出超越过去的作品后,在续作中如何与自我和解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然会有大量的自我否定和痛苦包含在内;不过好莱坞工业片的一个优点就是,观众可以不用真的跟着创作者去走完整个痛苦的过程,那个喜欢让作品中的角色甚至观众和自己一起体验痛苦的混蛋已经完成和解跑去拍特摄片了。
在这一段里,每个角色都是创作者人格的一部分。“既然你们都觉得我这部电影没法拍续集了,那干脆就直接给你们看这玩意儿是怎么来的吧。” 导演大抵是这么想的。
和Trinity重逢后,两个人用一种“其实我们就是Neo和Trinity,观众也都知道,但现在就是要假装是Anderson和Tiffany”的状态开始搭戏。抱怨完带娃的艰辛后,T直接问A是不是在Matrix用自己当主角,A是这么回答的:
到这里,我觉得就已经不是Anderson甚至Neo在说话了,而是基努本人,表达了他对Neo,John,银手这些角色的态度,后边还补了一句“Maybe a little too much.”,这从他这些年不改造型本色出演也可见端倪。之后T才稍微把观众拉回了一些到故事本身,开始讲自己和Trinity的那些“巧合”,此处包含闪回以及A发现自己和T在倒影里都是另一个人(前者展示在更早的镜头里)。
这段自我剖析结束后,事实上的正片故事才开始。在这个版本里因为Anderson被多加了一层“这些都是我以自己为原型设计出来的”的心灵躯壳,所以更难被从母体中拉出,就好像前作中已经到达Zion的人不会再怀疑自己还在母体中一样。但是整体剧情大差不差,无非是“The chosen one”变成了“The chosen two”,把原来三部的剧情删掉大半冲突以及几乎所有的哲学讨论,Neo和Trinity都快速走了遍觉醒->对抗->救赎的流程,我也不过多赘述了。
最后一个漂亮的云扯步。
总结
在这个新的版本里,虚拟与现实,存在与消逝,人类与机械,这些界限都更模糊了,一部分机械选择了现实,一部分人类选择了虚拟,我想这应该也是创作者想表达的新东西。但因为原作过于优秀以及可能存在的时间滤镜,我并不觉得这些足够支撑一部新的“Matrix”,矩阵革命最后Oracle和小女孩一起看着太阳升起,应该就是这个系列最好的结尾了。
结尾Smith和Neo&Trinity的对话。
就我个人的观感而言,其实这部作品可以分为两部分:
- 第一部分是一部高成本大制作的沉浸式创作花絮+番外+主创团队采访,给老粉丝一次重温的契机。
- 第二部分是请来原班人马的院线级同人故事复刻,让大家可以用现在一部院线电影的九十分钟快速了解之前三部曲的表面剧情,跳过所有不适合消遣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看,主创团队也算是另辟蹊径,找到了可以满足新市场且不挨老观众骂的经典作品续作的一条新路,字幕结束后的彩蛋还用“猫片(Catrix)”开了个玩笑(也许不是)。